•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的種類、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脊柱由脊椎骨與軟骨盤組成,是身體主要的支撐組織,有助保護中樞神經系統。脊柱側彎(Scoliosis)是指脊骨向左或向右彎曲大於十度,至呈現「C」形或「S」形。脊柱側彎在香港十分普遍,約5%人口受脊柱側彎困擾。由於脊柱以脊椎作為主軸,因此脊椎側彎和脊柱側彎,有時亦可視為同一病症。

脊柱側彎的種類及成因

脊柱側彎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

  • 原發性脊柱側彎佔所有脊柱側彎個案的8成,大部分成因不明。原發性脊柱側彎一般在10至15歲發病,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隨着青少年骨骼發育成熟,脊柱側彎的程度會越來越嚴重。

先天性脊柱側彎

  • 由於骨骼的天生缺陷,椎骨無法完全成形及分節,導致脊柱側彎。

神經肌肉型脊柱側彎

  • 因神經或肌肉問題(如腦性麻痺症和肌肉萎縮症)以及脊柱問題(如脊柱裂和脊髓損傷),脊柱附近肌肉的張力不平衡,導致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的症狀

脊柱側彎沒有明顯症狀,一般只能通過觀察外觀判斷。一般而言,患者的身體會出現左右不對稱,包括肩膀高低不一、肩甲骨左右不對稱、腰部左右不對稱及盤骨側傾等問題。脊柱側彎一般分3種程度:

脊柱側彎程度 側彎度數
輕度脊柱側彎 10° - 20°
中度脊柱側彎 20° - 45°
嚴重脊柱側彎 > 45°

若脊柱側彎程度嚴重,脊椎有可能壓迫胸腔,影響患者的心肺功能。

脊柱側彎的檢查方法

醫生會首先憑肉眼先觀察身體外觀,再進行亞當式前彎測試,檢查是否患上脊柱側彎。醫生會讓患者雙腿立正,雙手合攏,平肩向前彎腰,慢慢下垂置於雙膝間。醫生會從背後和側面觀察患者背部的外觀,若上背左右高低不對稱或有明顯凸起,則有機會患上脊柱側彎。

醫生可能建議患者進行X光檢查或立體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脊柱側彎的嚴重程度。

脊柱側彎的治療方法

醫生會因應患者脊柱側彎的嚴重程度和脊柱的發育程度,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以下為四個針對脊柱側彎的主要治療方法:

  • 定期觀察:適合患有輕微脊柱側彎或骨骼已發育成熟的中度脊柱側彎的患者。建議患者每4至6個月檢查,監察脊柱側彎變化,並配合物理治療、針對性運動和伸展運動。
  • 矯正器治療:適合骨骼尚未發育完成的中度脊柱側彎患者。建議患者每天配戴矯正器多於16個小時,防止脊柱側彎惡化。
  • 融合脊柱側彎手術:只適合部分嚴重脊柱側彎患者或年紀較大的患者。雖然進行此類手術的康復率高達98%,但手術後的彎腰能力會降低40%-50%,脊椎容易提早退化。
  • 胸腔鏡前路椎體拴繫手術(VBT):只適合部分嚴重脊柱側彎患者。於脊椎放入螺絲釘,並以非剛性帶連接螺絲釘,限制脊柱凸側的生長。

脊柱側彎的預防方法

應多注意脊柱健康,可參考以下護脊貼士:

  1. 保持良好坐姿和站姿;
  2. 多做伸展運動;
  3. 定期運動,增強脊柱和肌肉的支撐力;
  4. 多吸收鈣質(例如牛奶和奶類製品);
  5. 多做戶外活動,接觸適量的陽光令皮膚產生維他命D,幫助鈣質吸收。

OT&P 領康醫療建議

如果你有任何有關脊柱側彎的問題及疑惑,可以向我們的家庭醫生查詢,或到位於中環的體康診所 BodyWorX 諮詢,以全面了解脊柱側彎的情況,制定適合你的治療方案。

閱讀更多

BodyWorX CTA

參考資料

1. HKU successfully performs the first non-fusion scoliosis surgery by vertebral body tethering in Hong Kong. (2019, May 22). News | HKUMed. Retrieved November 4, 2022, from https://www.med.hku.hk/en/news/press/hku-successfully-performs-the-first-non-fusion-scoliosis-surgery

2. Roaf, R. (1966). The basic anatomy of scoliosis.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 48(4), 786-792

3. 明報OL. (2021). 慘變「4個胸」 肋骨外翻作怪? 肋骨不對稱 提防脊柱側彎. Retrieved November 4, 2022, from https://ol.mingpao.com/ldy/beautystyle/fitness/20210118/1610907467487/慘變「4個胸」-肋骨外翻作怪-肋骨不對稱-提防脊柱側彎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