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9條基本問題讓你增加對冠狀病毒的認識

冠狀病毒是否真正威脅全球健康?

答案:是

所有新疾病都可能會構成嚴重威脅。當我們收集到更多與冠狀病毒有關的資訊後,這疾病的嚴重程度似乎比我們原來預期的低。冠狀病毒主要影響年長而且同時患有其他疾病的人,但如果此疾病廣泛傳播,仍然會對醫療衛生系統帶來重大的影響。最終的死亡數字會受疾病的傳播範圍而影響,因此我們若能拖慢病毒傳播,便能爭取時間去準備、研發病毒測試及治療方法,並最大程度地減少和減輕長遠對社區人口帶來的潛在影響。按此了解實施公共衛生防禦措施的原因。中國在疫情出現初期實行了史無前例的防控措施,並顯著地縮小了這流行病的潛在傳染規模。我們很幸運地生活在一個擁有世界一流醫療系統和在管理具傳染性流行病方面非常有經驗的城市。

冠狀病毒引致的死亡率不斷改變是否正常?

答案:是

計算死亡率的方式是將死亡人數除以感染病例人數。在流行病出現早期,我們沒有一個容易應用的檢測方法去診斷患者是否受感染,接受檢測的人大多是病情最嚴重而要到醫院求醫的人。要取得醫院的死亡數字(硬數據)永遠比取得社區中輕微症狀患者人數的數據(軟數據)容易。於是流行病出現初期的數據往往會高估最終的死亡率。

試想象一下如果有100人因染上新型病毒而需入院治療,其中10人死亡,醫院的個案病死率會是10%。現在又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研發出一種測試,並顯示社區裡每100人中,只有一人會出現比較嚴重的不適而需到醫院求醫,其餘99人因出現喉嚨痛或輕微咳嗽而只在家中睡覺休息,甚至繼續上班工作。在此情況下,其實有1萬人染病、100到醫院求醫和10人死亡,這意味此病毒帶來的真正死亡率為0.1%,而這也是流感的死亡率。按此閱讀有關死亡率的更詳盡解釋。因此,輕微的冠狀病毒病例的數目越高,代表每宗個案最終的嚴重程度會越低。

公共健康防控措施是否推行得太遲或過量?

答案:不是

我們在沒有掌握所有數據前,當然無法如實地批評和從經驗中學習。事後孔明容易,但此流行病難以預測。雖然在2019年12月時完全沒有任何關於冠狀病毒的資料,但我們在對抗這種新疾病時發揮了前所未有和卓越的合作精神。

疫情是否比疾病的嚴重程度更重要?

答案:是

關於此疾病的資訊:

了解冠狀病毒有助回答以下問題:我和我的家人如果染病會怎麼樣?此疾病有多嚴重?我染病的話會死嗎?大部分人的提問以及媒體的報道大都是圍繞著這些資訊。

關於流行病的資訊:

這類資訊關於病毒如何傳播和病毒在不同情況下會有什麼改變,有助我們了解染病的風險以及風險會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

以上兩種資訊都重要,但關於疾病的資訊只會讓你知道一些有機會發生的壞事。由此你會提出很多假設性的問題,如:如果我被閃電擊中的話會怎麼樣?對此問題的答案會是:你可能會死。評估受病毒感染的風險有助我們理解現況。舉個例子,你會否在雷暴時打高爾夫球與在陽光普照的日子坐在公司裡工作,對被閃電擊中的機會有相同程度的擔憂?

冠狀病毒的死亡率應該會低於1%。雖然數字很低,但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有多大機會感染此病毒。香港有740萬人,至今有4宗冠狀病毒死亡病例,在上一個冬季流感有454人死亡。中國大陸的疫情視乎開始受控,但情況有可能改變,現在非常低的受感染率可能會回升。要了知道此病感染風險的改變,我們對疫情的了解非常重要。我們正在更新有關疫情以及流行曲線的資訊

焦慮症是否在擴散?

答案:是

焦慮比冠狀病毒病毒本身更有害、更具傳染性和危險。將情況災難化的非理性思維模式會讓人做出錯誤的判斷。金融市場自古以來都是由貪婪和恐懼所驅動。雖然這一類市場交易牽涉的非理性決策過程乃極端例子,但考慮到人類的決策心理,我們不難預見這些行為出現。

無論最終情況如何,冠狀病毒似乎無可避免地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卻會令病毒帶來的死亡率縮小。貧窮問題是影響全球健康的最重要因素。而經濟增長是改善貧窮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我們應否回到辦公室上班?

答案:應該

我在早前一篇文章中討論了公共健康防控措施的利弊。中國內地現正開始在防疫規則可接受的範圍內逐步恢復正常活動。冠狀病毒的倍增時間為7天,因此我們每星期會得到兩倍的新數據。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防疫、控制和減災系統。如我們不希望經濟損失影響社會的基層成員,我們需要回到工作崗位上,讓經濟恢復正常運作。

將冠狀病毒定為大流行病代表任何改變嗎?

答案:不是

如疾病廣泛傳播,即在不同地方出現集體傳播感染,便有可能被宣佈為大流行病。H1N1(豬流感)在2009年被宣佈為大流行病。我們要明白將冠狀病毒定為大流行病所出現的爭議,會像當初將此病毒宣佈為全球緊急事件的時候相似。作這些決定時存在政治考量,而這些決定有助釋放援助資金和人力資源,減少正在不斷增加的焦慮、困惑和因此而做出的錯誤決定,避免人們扭曲原意,對大流行病這個標籤產生比原來負面的聯想。

New call-to-action

多少人會因冠狀病毒而死亡?

答案:我們不可能知道

壓力和焦慮的主要來源是對事物沒有把握和沒有足夠的控制能力。面對不確定性時,人類的大腦會發出信息讓我們感到不安。最佳的處理方法是理性和有批判性地接收坊間流傳的信息,如能根據過去面對疫情和風險的經驗去處理這些信息會更好。

我能預見幾個隨著疫情發展而可能出現的情況。為了更易理解,我將不同等級的情況在此列出:

  1. 最好的情況:冠狀病毒的最終死亡率會很低,少於1%。此病毒的確診和死亡個案比其他疾病(如流感)低。病毒會在春天或遲一點的時間消失(就如沙士時的情況一樣),並永遠不再出現。

  2. 中等情況:更多人因疾病變得更嚴重、疫情範圍擴大及在不同地區散播(流行性相對大流行)或病毒變成地方性流行病後消失又再出現而受染病和死亡。如這種情況發生,疫苗會是最終和最好的解決方法。

  3. 最壞的情況:病毒變種並繁殖成為更厲害或更具傳染性的疾病。在過去的歷史中,冠狀病毒和其他有病毒引起的疾病,通常隨時間推移會突變得更弱,而非變成更嚴重的病毒。

在疫情發展階段中無可避免會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根據目前所得數據,疫情似乎比較有可能出現最好的情況,而非最壞的情況。最終會有多少人因冠狀病毒而死亡的問題將由防控措施的有效程度,以及疫情的發展而決定。

有關於疫情的好消息嗎?

答案:有

我們不但要理性地評估對這場疫情所實施的干預措施之利弊,還要從過去和現在的疫情中吸取經驗。至今,防疫措施都做得十分出色。國際團隊正在研發測試、疫苗和進行臨床試驗來找出最佳的治療方法。

最後,我會為大家進行一個與大部分人預期對立的分析。自2019年10月1日起,美國的流感死亡人數為23,000-59,000人,這相當於每天有120-300人死亡。這次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出現的冬季流感比以往嚴重。將情形放到中國和不計算人口差異的話,我們可以合理地估算每天死亡人數為500-1200人。冠狀病毒爆發至今,中國的死亡人數只有流感3-6天累計的死亡人數。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在流感爆發後5星期便宣佈流感季節已結束。去年香港的流感持續了14星期,導致357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兒童。

我們有合理的理由相信,流感的流行時間縮短原因與近期實施的公共衛生措施有關,當中包括接種疫苗。流感出現時間縮短了九星期,會令死亡人數下降。流感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數學模型裡並不存在線性關係,因為流感處於高峰期時,發病率會增加。由於冠狀病毒的出現,各人的防疫意識增加,流感季節亦因而縮短。保守估計,流感季節縮短了64%後,死亡率會下降20%,即比原來減少71宗。同時冠狀病毒目前為止所帶來的死亡人數為4人。同樣情況套用在中國內地,流感個案在一月頭兩個星期明顯下降,死亡人數下降了12,500人,而冠狀病毒的死亡人數則是3,000人。

我並非要低估正在不斷變化的疫情之重要性。在一篇關於口罩的文章中提及,公共健康防控措施有可能帶來我們不能預測的好處和壞處。受益於流感的公共衛生防控措施,冠狀病毒完全有可能演化並降低2020年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死亡率。我們只能從過去的經驗評估冠狀病毒和流感將會為我們帶來的相對影響。我們有疫苗和治療方法去治療流感,但冠狀病毒不是一種流感。直至我們對冠狀病毒疫情的演變有更多了解前,我們應在公共健康防護方面保持謹慎。如前所述,所有公共防控措施實行前,都要先考慮對人們生活和經濟有可能帶來的損害。

閱讀更多

Topics: 新冠病毒

領康醫療

領康醫療

OT&P領康醫療成立於1994年,國際化醫療團隊配合高水準設施和資源,榮獲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認證。旗下7間診所致力為你提供頂級的綜合醫療服務,包括西醫全科、婦產科、兒科、功能醫學、物理治療及心理諮詢等全面服務。

留言

Advertisement

相關服務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