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食肉菌

食肉菌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食肉菌感染即壞死性筋膜炎,可由多於一種細菌引致,其中以甲類鏈球菌感染最為常見。細菌一般通過皮膚傷口進入體內,食肉菌症狀包括肢體疼痛、發燒、發冷和疲倦等。食肉菌初期症狀包括感染的皮膚會發熱、紅腫並可能有潰瘍、水泡或黑點,其病徵與其它皮膚病相似,因此感染初期診斷十分困難。食肉菌感染可沿筋膜擴散並破壞組織,嚴重個案可能要截肢,甚至致命。

 

食肉菌感染的風險因素

  • 傷口或軟組織接觸到存活在海水或海產內的細菌
  • 進食生或未徹底煮熟的貝殼類海產
  •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肝病或免疫系統疾病
  • 服用降低胃酸水平藥物或最近接受胃部手術
  • 有割傷和劃痕
  • 被昆蟲叮咬
  • 注射毒品造成刺傷
  • 手術傷口

食肉菌感染的種類

  • 甲類鏈球菌:多見於年輕及身體健康的人身上,影響患者四肢為主
  • 混合性感染:以厭氧菌及腸內菌為主
  • 創傷弧菌及嗜水產氣單胞菌:多因接觸海水或海產,如在皮膚受損的情況下到海灘游泳、或被受污染海產割傷/接觸傷口所致

食肉菌感染的症狀

  • 肢體疼痛、發燒發冷
  • 疲倦、嘔吐
  • 受感染的皮膚發熱、紅腫,患處可能有潰瘍、水泡或黑點
  • 劇烈疼痛與對皮膚損傷不成比例
  • 如未及時處理傷口有機會出現水泡和潰瘍

食肉菌感染的併發症

  • 食肉菌感染進展非常迅速並可能導致嚴重問題,如敗血症和器官衰竭
  • 即使經過治療,估計每 5 宗個案就有 1 或 2 宗致命
  • 由於需要截肢或切除大量感染組織,感染後存活的人可能成為長期殘疾

食肉菌感染的診斷

早期食肉菌感染病徵不明顯,使診斷變得困難,除了查看損傷或感染,醫生還可通過以下食肉菌檢查方式作診斷:

  • 採集組織樣本檢驗
  • 血液檢查看是否有感染和肌肉損傷的跡象
  • 受損區域進行CT 掃描、MRI或超聲波掃描

由於人類感染食肉菌,毒素可能在24小時內擴散,因此應盡快展開治療。故如醫生懷疑患者食肉菌感染,可能在檢查報告結果出來前便會開始治療

食肉菌感染的治療方法

食肉菌感染需要住院數週治療,住院期間亦可能需與其他患者隔離,以降低傳播感染風險,主要治療方法有:

  • 將幾種不同類型的抗生素直接注入靜脈
  • 手術切除受感染組織,有時可能需要截肢
  • 支援性治療包括控制血壓、體液水平和維持器官功能正常 

 

食肉菌感染的預防方法

  • 快速治療傷口,止血後用流水清洗傷口,並用乾淨的毛巾抹乾
  • 保持傷口清潔和乾燥,用無菌敷料覆蓋
  • 定期用肥皂和溫水洗手
  • 如曾與食肉菌患者密切接觸,或需接受抗生素療程
  • 前往街市時避免皮膚接觸污水
  • 小心處理海產的尖刺部份如魚鰭、蝦頭和蟹等,以免被刺傷
  • 在處理生貝殼類海產或其他海鮮時,應戴上保護手套
  • 徹底煮熟海產
  • 如有開放性傷口或皮膚感染,避免浸泡在浴缸、泳池或海水中

領康醫療建議

食肉菌感染雖並不常見,但接觸途徑卻很廣泛,包括街市污水、泳池、沙灘,甚至公共洗手間中使用的座廁水都可能含有食肉菌。因此年長和抵抗力弱的人士,尤其是長期病患者應更加小心,避免皮膚接觸污水。如不幸感染,請盡快求醫。

立即預約

 

閱讀更多

  • 14款食物讓你一肚氣!10招預防和改善胃氣脹
  • 泌尿道感染:蔓越莓是女性恩物? 

GP Appointment

參考資料

1. 創傷弧菌感染(包括創傷弧菌引致的壞死性筋膜炎). (2019, September 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3780.html

2. 衞生防護中心 - 壞死性筋膜炎. (2019, September 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48372.html

3. 健康生活:帶傷游水 恐染食肉菌 隨時要截肢 死亡率逾30%. 蘋果日報. (2019, April 2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123.hk/zh-hant/news/464212

4. Necrotising fasciitis - NHS.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necrotising-fasciitis/

5. Gonorrhoea - NHS.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gonorrhoea/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