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痔瘡

痔瘡的成因、種類和症狀

痔瘡是由肛門的細小血管和結締組織形成,可分為內痔及外痔,通常痔瘡變大或發炎時才會引發症狀。痔瘡是肛門黏膜的血管組織脹大而成,實際成因並不清楚,但與便秘、懷孕、年齡和基因等因素有密切關係,一般會出現大便有鮮血和疼痛等症狀,醫生會根據病情的嚴重性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痔瘡的成因/風險因素

  • 長期便秘及長期用力排便
  • 懷孕肝硬化令腹壓增加
  • 過度肥胖
  • 年長
  • 經常腹瀉或在馬桶上坐太久
  • 經常喝酒或進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飲食缺乏生果和菜等食物纖維
  • 長時間坐着
  • 發炎性腸疾
  • 經常熬夜或精神緊張

以上的原因都會導致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或令到周圍的組織變弱,引起血管腫脹及血管組織凸出。

痔瘡的種類

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
  • 內痔:位於肛門內部,一般大小較小,不會突出體外。
  • 外痔:位於肛門周圍皮膚外部,通常會突出體外,形成腫塊。
  • 混合痔:即內痔和外痔同時存在的情況。
痔瘡的嚴重程度可以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和痔瘡的大小來分類。
  • 第1期 : 只會出血
  • 第2期 : 痔瘡脫出肛門,但能自動退回
  • 第3期 : 痔瘡不會自動退回肛門內
  • 第4期 : 用手也不能把痔瘡退回肛門內

根據不同的情況分為4類型:

  • 炎性外痔:多由肛緣皮膚損傷和感染引起,肛門會感到疼痛及少量分泌物,排便時疼痛加劇
  • 血栓性外痔:肛門的靜脈叢破裂,血液漏出血管外,形成血栓在皮下隆起
  • 結締組織性外痔:慢性炎症刺激,由於反覆發炎、腫脹,導致肛門緣皮膚皺襞變大,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皮垂
  • 靜脈曲張性外痔:肛門皮下擴張靜脈形成橢圓形或長形的靜脈團塊,發病緩慢,不會疼痛或出血,僅覺肛門腫脹或有異物感

痔瘡的症狀

  • 大便有血
  • 肛門痕癢
  • 上完廁所感覺還需要大便
  • 擦拭屁股後,內褲或衛生紙上有黏液
  • 肛門周圍有腫塊
  • 肛門周圍疼痛
  • 大便無痛出血
  • 大便困難
  • 直腸肛門位置有灼熱感

如出現上述痔瘡症狀,建議及早求醫。

立即預約

 

痔瘡的診斷方法

  • 直腸指檢:醫生將戴上手套並已潤滑的手指插入直腸感覺靜脈腫脹
  • 肛門鏡檢查:使用肛門鏡查看肛門和直腸內壁
  • 乙腸鏡檢查:使用乙狀結腸鏡查看結腸和直腸下部內部

大便出血除了生痔瘡也可能是大腸癌發出的警號,一般來說痔瘡多數在大便排出後才滴下血液,不會與糞便混合;而大腸癌大便多數與血液混和。

痔瘡的治療方法

早期或症狀輕微的痔瘡:

  • 改變生活習慣如高纖飲食
  • 肌門軟膏和栓劑
  • 注射硬化劑
  • 結紥治療


晚期或症狀嚴重的痔瘡:

  • 傳統痔瘡切除術:醫生會切除痔瘡,而露出的傷口其後會自然痊癒
  • 環狀痔瘡切除術:將特別設計的環狀「痔瘡槍」置入直腸,切去痔瘡上端一圈組織,把痔瘡拉回肛管,減少痔瘡的血液供應,使其術後逐漸萎縮

 

痔瘡的預防方法

  • 健康飲食包括進食大量蔬菜、生果及五穀類食物
  • 飲用充足的流質飲品
  • 保持有規律的排便習慣
  • 定期做運動
  • 工作需要長時間維持坐姿的話,可以偶爾站立或步行一會作短暫休息

領康醫療建議

生痔瘡怎麼辦?痔瘡是種難以啟齒,卻頗為常見的都市病。只要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避免久坐、保持有規律的排便習慣和進食大量蔬果但,都能有效預防。如懷疑自己生痔瘡,可向家庭醫生查詢。

閱讀更多

GP Appointment

參考資料

1. Hemorrhoids treatment, symptoms, causes, prevention. (n.d.). Retrieved from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15120-hemorrhoids

2. 衞生防護中心- 男性常見疾病- 痔瘡.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80041.html

3. Piles (hemorrhoids) - NHS.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piles-haemorrhoids/

4. Haemorrhoidectomy (痔瘡手術).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ekg.org.hk/pilic/public/surgery_pilic/surgery_haemorrhoidectomy_0162_chi.pdf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