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強直性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的成因、症狀和治療方法

強直性脊椎炎,又稱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風濕病。「強直性」的意思是指脊椎因為柔韌度減弱,限制了彎曲的幅度,因而變得僵硬和「強制性直立」。由此可見,此炎症不但會使脊椎之間的關節發炎和腫痛,甚至會令脊椎結合和失去靈活性,可透過藥物和物理治療等作改善。

強直性脊椎炎的成因

目前醫學界仍未確定強直性脊椎炎的成因,現時已知可引致此炎症的因素如下:

  • 免疫系統失調:當免疫系統失調時,會錯誤攻擊體內組織,令關節持續發炎。

  • 特定基因大約九成的患者擁有HLA-B27基因,而這種基因正是導致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的其中一個原因。(備註:即使患者擁有HLA-B27基因的比例甚高,但大部分擁有這種基因的人都沒有強直性脊椎炎。)

  • 遺傳:近親有強直性脊椎炎,會增加患病的風險。

  • 性別:男性患病的機會較高,發病年齡通常介乎20歲(青少年期)至30歲(成年早期)。

強直性脊椎炎的症狀

不同患者的症狀有異,但主要的症狀包括:

  • 腰背痛,尤其在晚上
  • 下背僵硬,尤其在睡醒後(又稱晨僵)
  • 下肢的大關節發炎,例如腳跟和膝蓋
  • 極度疲倦

如果強直性脊椎炎的情況嚴重,炎症和痛楚或會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

  • 髖關節
  • 肩關節
  • 胸椎
  • 頸椎
  • 胸骨和肋骨之間的軟骨

強直性脊椎炎一旦影響到肋骨,可能會造成呼吸困難的症狀。另外,韌帶鈣化會令脊椎的關節互相結合。若然關節連接的位置有偏差,有機會造成駝背

強直性脊椎炎的診斷方法

  • 驗血:檢測紅血球沉降率(ESR)和C反應蛋白(CRP)的數值,以確定脊椎和關節是否發炎。
  • 超聲波:若臨床的症狀不顯著,醫生會利用超聲波檢視相關部位的炎症,並判斷發炎程度。
  • 磁力共振(MRI):有助醫生清楚檢視求診者的脊椎狀況,常用於分析盆骨有否出現炎症。

強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方法

雖然強直性脊椎炎無法徹底根治,但仍可以透過各種治療方法,紓緩炎症和痛楚,同時預防脊椎結合和變得僵硬。

藥物治療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用於紓緩炎症,減輕發炎引致的痛楚。針對晨僵的現象,患者可於晚上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改善睡眠質素及早上症狀的嚴重程度。
  • 抗風濕病藥物(DMARD):紓緩四肢關節和肩膀的發炎問題,同時減輕關節僵硬。不過對於中軸關節(上至頸椎、下至盆骨)的藥效相對較弱。

運動治療

為預防脊椎疼痛和僵硬,定期運動有助改善脊椎的活動幅度,減慢「強直」的速度。患者需要避免跳躍和身體接觸較多的運動,並需由物理治療師制定合適的運動治療方案。常見的運動如下:

  • 游泳:幫助胸椎擴張,同時增加脊椎的靈活度。
  • 瑜伽:改善身體整體靈活度,紓緩心理壓力,提升睡眠質素。
  • 伸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身體和關節功能。

物理治療

當患者處於急性發作的階段,應暫停運動並多作休息。此時患者可進行其他物理治療:

  • 熱敷患處:促進血液循環,以放鬆繃緊的軟組織,減輕痛楚。
  • 超聲波治療:促進血液循環,加快身體組織修復,減輕炎症。

手術治療

當患者接受以上療法後,發炎和疼痛的情況仍未明顯改善,便可考慮透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更換受損的關節,重拾活動能力和恢復正常生活。

強直性脊椎炎的預防方法

保護脊椎是預防強直性脊椎炎的關鍵:

  • 保持姿勢端正:保持站立或坐下時身體平直,避免脊椎彎曲。
  • 選擇合適的床褥:硬度較高的床褥,承托力也較為理想,有助保護脊椎健康。
  • 多做運動:運動(包括伸展運動)可以發揮預防作用。

領康醫療建議

雖然強直性脊椎炎不是廣為人知的疾病,但此炎症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加上現時都市人久坐辦公室,或習慣坐在床上使用電話和工作,對脊椎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故一旦發現自己持續有腰背痛等的症狀,應盡快求醫,由醫生建議合適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閱讀更多

BodyWorX CTA

參考資料

香港強脊會. (2013). 強直性脊椎炎病患者手冊. Retrieved from
http://www.hkasa.hk/handbook.pdf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July 2019).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ankylosing-spondylitis/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n.d.). 強直性脊椎炎.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karf.org/wp-content/uploads/2019/03/AS_0916.pdf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

最新的健康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