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不可忽視的兒童自殘行為

停課與心理健康

在疫情期間,許多地區的學校實行了網上教學。雖然許多學生抱怨學業負擔繁重,但他們也很珍惜在學校展開社交活動的機會。在那裡,能夠與朋友和老師見面,一些學生甚至與老師保持密切聯繫。因此,未能面對面授課可能會對許多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抑鬱焦慮和故意自殘行為的比例上升。

以香港為例,2019年至2020年,香港青少年的自殺率從0.007%上升至0.013%。至於增長的原因以及新冠疫情是否對其產生了影響,目前尚無結論。與其他故意自殘行為的流行病學研究一樣,國外的研究人員認為,由於存在未報告或人們不願就診的情況,因此數據可能未反映出真實的現象。

自殘和自殺

故意自殘一直是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關注的主題。雖然並非所有故意自殘事件都帶有自殺意圖,但相對於精神疾病或社會因素,這情況可直接反映未來的自殺意圖。

平均每6位自殘青少年中就有1位可能在1年內再次傷害自己,有些學者甚至認為,每15位青少年中會有1位會在9年內企圖自殺。雖然統計故意自殘的實際發生率有一定難度,但一些估算數據表明,在全球人口中,發生率可能高達16%至18%。

最常見的行為是用切割工具割傷身體和過量服藥,並且有些人會選擇割傷大腿、腰部等容易隱藏的部位,而並非前臂。

人們選擇傷害自己的原因有很多。雖然一部分人可能受家庭自殺史、童年虐待和創傷影響,繼而產生自殘傾向,但每次做出自殘行為前,往往並沒有可識別的誘發因素。然而,由於精神疾病、性格因素、身體或社會問題(如學業或家庭困境)的影響,這種風險可能會長期存在。若和有此類經歷的人交流,許多人會承認他們的意圖可能不是自殺,而是通過故意自殘來尋求解脫。許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可能難以談論或用言語表達他們的壓力或困難。然而,他們可以意識到內心的極度痛苦和絕望,但可能無法找到原因或解決方法。因此,相較於心理困擾,通過傷害自己而產生身體上的痛苦可能更易接受。這樣一來,此類行為則會重覆發生。

Support your Mental Health with MindworX

我們如何提供幫助? 

發現孩子又故意自殘的跡象,可能讓家長感到害怕和焦慮,有時還伴隨著自責感和內疚感,認為是自身的某些行為導致此類情況發生。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可能不會直接告訴父母,這並非代表他們故意隱瞞,而是他們可能無法闡述自己的感受。因此,當孩子談論他們遇到的問題時,請務必保持耐心並摒棄偏見。對你來說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對孩子來說就是整個世界。

家長可用一些說話安慰,諸如「我理解這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在面對這些問題時,你可能會感到孤獨無助,但請記住,我們一直在你身邊」這樣的說話將有所幫助。

在某些情況下,孩子可能需要藉著心理輔導員、心理學家或精神病醫生等專業人士的力量,評估是否患上精神疾病,或是否需要提供其他心理健康支援服務。

與孩子的朋友和老師溝通,可能有助了解孩子目前面臨的問題。

總括而言,發現孩子的自殘傷痕確實非常可怕,但我們始終需要在他們需要時提供幫助。給予更多的時間、理解和同理心往往能發揮顯著的作用。

閱讀更多

參考資料

1. Ray, J.G., Austin, P.C., Aflaki, K., Guttmann, A. and Park, A.L., 2022. Comparison of self-harm or overdose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before v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Ontario. JAMA network open, 5(1), pp.e2143144-e2143144.

2. Chen, R., 2021. The complex picture of self-harm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Europe, 6.

3. Hong Kong Jockey Club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HKU

4. Kapur, N., Clements, C., Appleby, L., Hawton, K., Steeg, S., Waters, K. and Webb, R., 2021.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self-harm. The Lancet Psychiatry, 8(2), p.e4.

5. Owens, D., Horrocks, J. and House, A., 2002. Fatal and non-fatal repetition of self-harm: systematic review.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81(3), pp.193-199.

6. Muehlenkamp, J.J., Claes, L., Havertape, L. and Plener, P.L., 2012. International prevalence of 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deliberate self-harm.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6(1), pp.1-9.

Topics: 心理健康

李允丰醫生

李允丰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留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